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川育16”
项目名称: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川育16”
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检索用关键词:优质 抗病 高产 小麦 新品种 川育16
专利状况:3
专利申请号:-
应用行业:I
技术领域:2
技术产品用途介绍:一、品种来源
“川育16”(原代号58769-6)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1993年用“30020/8619-10”(本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选系)作母本,“晋麦30”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经成都、昆明两地六年十代的选育,于1998年稳定成系,品系代号为“58769-6”。1998—2002年先后参加了本所品种比较试验、四川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和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品质测定,品系田间质量鉴定。2002年8月通过省区试及生产试验鉴定,2002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列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
二、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四川省区试,12点试验8点增产,增产幅度0.37-9.01%,平均亩产351kg,与对照“川麦28”平产。2001年继续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47.36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10.89%。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52.2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4.41%,24点试验18点增产,占试点总数75%。
2001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最高亩产501.2kg,平均亩产348.7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13.25%,差异极显著,居试验第二。2002年继续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2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23.6%,差异极显著,位居试验第一。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36.45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8.03%,40点次试验,33点次增产,占82.5%。
2002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双流、南充、广元、资中、绵阳)进行了5点次生产试验,试验结果,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48.04kg,比对照川麦28平均亩产180.6kg增产37.3%。
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生产试验,在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等省6点试验5点增产,平均亩产270.9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178.97公斤)增产51.36%。
“川育16”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突出,比对照“绵阳26”、“攀麦93-1”、“思麦早”显著增产,是一个抗病、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
三、主要特征特性
“川育16”属弱春性,早熟种,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绵阳26”同期成熟。幼苗半直立,长势旺,分蘖力强,成穗多,株高90cm左右,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抗旱,杆强,抗倒伏。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快,成熟落黄好。方穗,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50g左右,籽粒充实饱满,品质优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和国家粮食储备局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鉴定,籽粒容重790g/l,出粉率70.4-76.1%,粗蛋白含量13.35-14.1%,湿面筋含量28.2-32.5%,沉降值24.0-44ml,面团稳定时间3.2-min。面条评分89.8分,达到优质面条标准。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多年鉴定,高抗-免疫条锈病(0-R),对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0、31、32号小种表现高度抵抗;叶锈病轻(1MS),中感赤霉病(1.73MS),感白粉病(6S)。其抗条锈病性显著优于对照“绵阳26”、“川麦28”。
四、适宜地区
根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 ,“川育16”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襄樊、河南南阳等地区种植。
五、主要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在10月底至立冬播种,每亩按15-18万基本苗计算用种量,按10cm/20cm窝行距小窝密植,亩施纯氮11-12kg,配施磷钾肥,肥料以农家肥为主,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追肥比例为3:1,冬干冬灌,注意防除田间杂草,后期注意防治麦蚜危害。 产品性能:根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 ,“川育16”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襄樊、河南南阳等地区种植。
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成果权属:9
项目来源:1
转化方式:-
成果状态:-
成果单位详细信息:
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川育16”项目单位所在地区:四川
通讯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项目负责人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项目联系人姓名:韩思怀
所在部门:科技处
电话:85229786
手机:--
传真:028-85222753
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检索用关键词:优质 抗病 高产 小麦 新品种 川育16
专利状况:3
专利申请号:-
应用行业:I
技术领域:2
技术产品用途介绍:一、品种来源
“川育16”(原代号58769-6)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1993年用“30020/8619-10”(本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选系)作母本,“晋麦30”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经成都、昆明两地六年十代的选育,于1998年稳定成系,品系代号为“58769-6”。1998—2002年先后参加了本所品种比较试验、四川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和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品质测定,品系田间质量鉴定。2002年8月通过省区试及生产试验鉴定,2002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列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
二、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四川省区试,12点试验8点增产,增产幅度0.37-9.01%,平均亩产351kg,与对照“川麦28”平产。2001年继续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47.36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10.89%。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52.2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4.41%,24点试验18点增产,占试点总数75%。
2001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最高亩产501.2kg,平均亩产348.7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13.25%,差异极显著,居试验第二。2002年继续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2公斤,比对照“绵阳26”增产23.6%,差异极显著,位居试验第一。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36.45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8.03%,40点次试验,33点次增产,占82.5%。
2002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双流、南充、广元、资中、绵阳)进行了5点次生产试验,试验结果,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48.04kg,比对照川麦28平均亩产180.6kg增产37.3%。
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生产试验,在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等省6点试验5点增产,平均亩产270.9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178.97公斤)增产51.36%。
“川育16”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突出,比对照“绵阳26”、“攀麦93-1”、“思麦早”显著增产,是一个抗病、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
三、主要特征特性
“川育16”属弱春性,早熟种,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绵阳26”同期成熟。幼苗半直立,长势旺,分蘖力强,成穗多,株高90cm左右,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抗旱,杆强,抗倒伏。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快,成熟落黄好。方穗,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50g左右,籽粒充实饱满,品质优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和国家粮食储备局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鉴定,籽粒容重790g/l,出粉率70.4-76.1%,粗蛋白含量13.35-14.1%,湿面筋含量28.2-32.5%,沉降值24.0-44ml,面团稳定时间3.2-min。面条评分89.8分,达到优质面条标准。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多年鉴定,高抗-免疫条锈病(0-R),对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0、31、32号小种表现高度抵抗;叶锈病轻(1MS),中感赤霉病(1.73MS),感白粉病(6S)。其抗条锈病性显著优于对照“绵阳26”、“川麦28”。
四、适宜地区
根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 ,“川育16”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襄樊、河南南阳等地区种植。
五、主要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在10月底至立冬播种,每亩按15-18万基本苗计算用种量,按10cm/20cm窝行距小窝密植,亩施纯氮11-12kg,配施磷钾肥,肥料以农家肥为主,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追肥比例为3:1,冬干冬灌,注意防除田间杂草,后期注意防治麦蚜危害。 产品性能:根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 ,“川育16”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襄樊、河南南阳等地区种植。
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成果权属:9
项目来源:1
转化方式:-
成果状态:-
成果单位详细信息:
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川育16”项目单位所在地区:四川
通讯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邮政编码:610041
项目负责人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项目联系人姓名:韩思怀
所在部门:科技处
电话:85229786
手机:--
传真:028-8522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