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茶
项目名称:微胶囊茶
成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
检索用关键词:微胶囊茶
专利状况:3
专利申请号:-
应用行业:I, K
技术领域:9
技术产品用途介绍:一、项目背景
传统习惯是将茶叶直接用开水泡茶、或将茶叶粉后做成袋泡茶饮用,茶制品及其使用方式简单,营养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且由于茶易氧化、串味,限制了其他应用方式和范围。近有如中国专利91105176.7公开的茶制品加工工艺,将茶在高温加压下经浸提、过滤、离心分离、烘干等步骤,制成速溶茶膏,因加工过程经高温条件,使部分有效成分受到破坏,风味损失较大,且工艺条件繁杂,加工成本高,茶的利用率低;一般生产的速溶茶生产工艺,将茶中的有效成分按沸点、热敏性以一定工艺提取分离,再重新配混成茶成品,茶制品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上述方式都使茶叶中的可食性纤维、难溶于水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随茶渣丢弃了,没有很好利用。
迄今未见有将茶叶完全利用和应用,微胶囊技术加工茶制品的报道。我们则提出一种能充分保留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性能稳定、便于加工、使用和储存的微胶囊茶及其制备工艺。
二、微胶囊茶的原理
本技术技术不仅具备新颖性,而且具有创造性。这表现在本技术是通过大量试验、摸索后,才找到巧妙地利用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茶碱、单宁、鞣酸作为一种絮凝剂直接将包囊材料絮凝包覆在茶的颗粒表面的办法。其机理是一种介于物理化学方法的凝聚法(即以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为包囊材料,将囊芯物质分散在囊材中,然后加入凝聚剂。由于大量的水与凝聚剂结合,致使体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形成微囊。)和化学法的界面聚合[囊芯物质与连续相(囊芯物质分散于此相中)之间的界面上产生单体的聚合反应。]相结合的一个成微胶囊的机理。它需二者交叉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最佳的成囊性,而所加的絮凝剂还不会对茶的风味产生影响。这是一种与目前有的所有微胶囊形成的机理不尽相同的机理和方法,故本技术是具有创造性的。
因原本茶叶中所含的絮凝剂(如鞣酸等)成分,本身尚不足以形成牢固的包覆层,在另外再从外面添加絮凝剂前,茶颗粒在浸润剂的帮助下,可进一步分散开来。而其包覆率却可得到提高,并降低多核、多核—无定型、多层壁等的复合胶囊。而这些复合胶囊物质,在产品中会引起胶囊的机械强度削弱或是在冲泡时影响风味的释放。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先使茶颗粒浸润后,才另外再从外面添加足量的絮凝剂来制取微胶囊,其制取的微胶囊包覆率可得到最高程度,这正是本技术所解决的难题之一。
依本技术的方法生产茶微胶囊,还可以解决茶类饮料的保色问题。本技术通过调节pH值和茶颗粒被包覆而隔离了各种生化反应,以尽可能降低茶中各有效成份的降解,提高了茶的品质,且其费用要比其它方法成本低。在本技术中还可添加各种强化物,而使得本技术更具实用性。
三、技术特点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充分保留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性能稳定、便于加工、使用和储存的微胶囊茶及其制备工艺。微胶囊茶是将整个茶叶通过恰当处理,再在特殊的营养囊材水溶液中,加入浸润剂将处理好的茶叶以高速搅拌,使茶叶粉末均匀分散在囊材水溶液中,通过其他的工艺而完成对微胶囊茶的生产。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补充了茶叶中缺乏的营养成份,解决茶叶不易保存的缺陷,提高货架期,还可以解决茶类饮料的保色问题。本技术通过调节pH值和茶颗粒被包覆而隔离了各种生化反应,以尽可能降低茶中各有效成份的降解,提高了茶的品质,且其费用要比其它方法成本低。在本技术中还可添加各种强化物,而使得本技术更具实用性。迄今未见有将茶叶完全利用或应用微胶囊技术加工茶制品的报道。
四、技术服务内容
1、本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94101969.1。可提供专利使用权。
2、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工业化生产的设备选型。指导安装、调试。代培2名操作工人。 产品性能:饮料行业。
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本技术即可以用来生产绿茶也同样适合生产红茶,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速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茶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和提神的饮品有着广阔的市场,但是传统的饮用方法不符合年青一代的习惯,速溶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占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东南亚及欧美(如英国)都有着饮茶习惯,所以茶的速溶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着极好的经济效益。
济效益预测
每吨成本约3600元,产值9200元。 成果权属:1
项目来源:5
转化方式:3
成果状态:9
成果单位详细信息:
微胶囊茶项目单位所在地区:安徽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政编码:230026
项目负责人姓名:于宙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0551-3607214
项目联系人姓名:王昌东
所在部门:项目合作部
电话:0551-3601781-303
手机:--
传真:0551-3601778
成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
检索用关键词:微胶囊茶
专利状况:3
专利申请号:-
应用行业:I, K
技术领域:9
技术产品用途介绍:一、项目背景
传统习惯是将茶叶直接用开水泡茶、或将茶叶粉后做成袋泡茶饮用,茶制品及其使用方式简单,营养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且由于茶易氧化、串味,限制了其他应用方式和范围。近有如中国专利91105176.7公开的茶制品加工工艺,将茶在高温加压下经浸提、过滤、离心分离、烘干等步骤,制成速溶茶膏,因加工过程经高温条件,使部分有效成分受到破坏,风味损失较大,且工艺条件繁杂,加工成本高,茶的利用率低;一般生产的速溶茶生产工艺,将茶中的有效成分按沸点、热敏性以一定工艺提取分离,再重新配混成茶成品,茶制品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上述方式都使茶叶中的可食性纤维、难溶于水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随茶渣丢弃了,没有很好利用。
迄今未见有将茶叶完全利用和应用,微胶囊技术加工茶制品的报道。我们则提出一种能充分保留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性能稳定、便于加工、使用和储存的微胶囊茶及其制备工艺。
二、微胶囊茶的原理
本技术技术不仅具备新颖性,而且具有创造性。这表现在本技术是通过大量试验、摸索后,才找到巧妙地利用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茶碱、单宁、鞣酸作为一种絮凝剂直接将包囊材料絮凝包覆在茶的颗粒表面的办法。其机理是一种介于物理化学方法的凝聚法(即以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为包囊材料,将囊芯物质分散在囊材中,然后加入凝聚剂。由于大量的水与凝聚剂结合,致使体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形成微囊。)和化学法的界面聚合[囊芯物质与连续相(囊芯物质分散于此相中)之间的界面上产生单体的聚合反应。]相结合的一个成微胶囊的机理。它需二者交叉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最佳的成囊性,而所加的絮凝剂还不会对茶的风味产生影响。这是一种与目前有的所有微胶囊形成的机理不尽相同的机理和方法,故本技术是具有创造性的。
因原本茶叶中所含的絮凝剂(如鞣酸等)成分,本身尚不足以形成牢固的包覆层,在另外再从外面添加絮凝剂前,茶颗粒在浸润剂的帮助下,可进一步分散开来。而其包覆率却可得到提高,并降低多核、多核—无定型、多层壁等的复合胶囊。而这些复合胶囊物质,在产品中会引起胶囊的机械强度削弱或是在冲泡时影响风味的释放。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先使茶颗粒浸润后,才另外再从外面添加足量的絮凝剂来制取微胶囊,其制取的微胶囊包覆率可得到最高程度,这正是本技术所解决的难题之一。
依本技术的方法生产茶微胶囊,还可以解决茶类饮料的保色问题。本技术通过调节pH值和茶颗粒被包覆而隔离了各种生化反应,以尽可能降低茶中各有效成份的降解,提高了茶的品质,且其费用要比其它方法成本低。在本技术中还可添加各种强化物,而使得本技术更具实用性。
三、技术特点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充分保留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征、性能稳定、便于加工、使用和储存的微胶囊茶及其制备工艺。微胶囊茶是将整个茶叶通过恰当处理,再在特殊的营养囊材水溶液中,加入浸润剂将处理好的茶叶以高速搅拌,使茶叶粉末均匀分散在囊材水溶液中,通过其他的工艺而完成对微胶囊茶的生产。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补充了茶叶中缺乏的营养成份,解决茶叶不易保存的缺陷,提高货架期,还可以解决茶类饮料的保色问题。本技术通过调节pH值和茶颗粒被包覆而隔离了各种生化反应,以尽可能降低茶中各有效成份的降解,提高了茶的品质,且其费用要比其它方法成本低。在本技术中还可添加各种强化物,而使得本技术更具实用性。迄今未见有将茶叶完全利用或应用微胶囊技术加工茶制品的报道。
四、技术服务内容
1、本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94101969.1。可提供专利使用权。
2、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工业化生产的设备选型。指导安装、调试。代培2名操作工人。 产品性能:饮料行业。
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本技术即可以用来生产绿茶也同样适合生产红茶,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速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茶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和提神的饮品有着广阔的市场,但是传统的饮用方法不符合年青一代的习惯,速溶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占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东南亚及欧美(如英国)都有着饮茶习惯,所以茶的速溶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着极好的经济效益。
济效益预测
每吨成本约3600元,产值9200元。 成果权属:1
项目来源:5
转化方式:3
成果状态:9
成果单位详细信息:
微胶囊茶项目单位所在地区:安徽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政编码:230026
项目负责人姓名:于宙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0551-3607214
项目联系人姓名:王昌东
所在部门:项目合作部
电话:0551-3601781-303
手机:--
传真:0551-3601778